首页 |  新闻频道 |  电视指南 |  体育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国家地理 |  生活频道 |  视听在线
户口、交通、环保 构建新的城市平台 网友精彩评论
    

卷 首 语

  聚人为市,化市为城。伴随经济发展而日益繁华的都市,已成为现代文明和人类进步的象征。然而,城市在快速扩张过程中,难免有不堪重负的叹息和不如人意的败笔。如何为人才流动提供宽松的环境?如何改善日益堵塞的交通?如何治理垃圾保护我们的绿色家园?诸如此类的问题,时常困扰着城市居民和城市管理者。
  为了配合3月初即将召开的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求解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上述突出难题,倡导城市文明理念,寻找城市发展变化踪迹,央视国际和CCTV-10《城市平台》栏目联手推出《构建新的城市平台》系列报道,网上报道于2月19日-21日推出,就户籍改革、城市交通城市垃圾等三个民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在网上开展讨论
  同时,CCTV-10《城市平台》栏目将在“两会”期间推出三期“两会特别节目”,现场嘉宾观众及精彩提问征集活动已于日前启动,希望广大网友和电视观众积极报名参加
  央视国际和《城市平台》将为您搭建与“两会”代表委员、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对话的平台!欢迎您参与征集活动,并在网上讨论中发表您的真知灼见!

  经过节后三天的网上讨论,许多网友对城市户籍、交通及垃圾治理问题发表了精彩的看法,我们特整理成篇,供大家进一步探讨!




今天,我们说垃圾

  城市生活垃圾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质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中的成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价值的成分越来越多,作为资源进行再生利用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今日的垃圾再不是“废物”的代名词,相反,有识者却提出了“垃圾是世界上唯一增长的资源,也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城市生产垃圾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一大难题,未来50年大量人口聚集城镇,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城市垃圾将对城市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危机。
  昨天的垃圾
  缘何见废不见宝? 世上没有绝对无用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城市垃圾可以说是一座尚未开掘的金矿。据调查,城市人均年产生活垃圾约440公斤,是人均粮食的1.16倍,我国三分之二的城市处在垃圾包围之中,每一个垃圾场都成了强污染源,这并非耸人听闻。2005年我国有望“废”中取宝550亿元。
  观念陈旧是资源浪费的一大原因 人们处理垃圾更多的是出于环境的考虑,而不是经济的考虑,长久以来,只要能把垃圾无害化处理了就是大功告成了,哪里还管什么发展循环经济,二次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道路?!这种线性思维亟待向循环思维转变。
  今天的垃圾
  不要小看了废电池 废电池随意丢弃或堆埋,时间过长就会造成汞、镍、铅、铬等有害物质流失。这些有害物质对地下水源和土壤的破坏是巨大的。据悉,一节普通含汞电池能损坏一平方米的土地,一节纽扣电池可对数十万升水造成污染。废电池的危害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如果对此漠不关心,最终受伤的只能是我们自己。
  你家有“慢性炸弹”吗? 14寸的老彩电、启动时山响的旧电冰箱、转起来学鸭子叫的洗衣机,已经成了许多留着没用、扔了可惜的“慢性炸弹”,因为这些旧电器中含有的有毒物质,时刻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所以如何处理这些“慢性炸药”已迫在眉睫。
  解决垃圾问题的根本出路 我们必须探索符合全国国情的垃圾处置道路——生态经济型可持续发展道路。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依靠人为投入和干预,实现城市生产—生活消费—垃圾处置—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物质与能量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明天的垃圾
  如何推进城市垃圾产业化? 所谓“产业化”,顾名思义就是真正地把垃圾处理作为一项产业,而不仅仅是一项事业来做。政府部门应积极转换角色,由直接经营者转变为管理者监督者,把具体的经营生产、科技开发交给专业的垃圾处理企业,自己则作好管理和监督工作。
  生态都市,以人为本 东方“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简朴和谐的消费方式,以及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的生态控制论手段,是发展中国家一项宝贵的生态财富。如果把这种生态观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世界才可能脱离生态荒漠的厄运。
  全民动员,向垃圾宣战 全社会行动起来,树立文明之风,倡导绿色消费,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和道德素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治理生活垃圾,向垃圾开战,保护我们的绿色家园。
  
  由此进入网友讨论区




今天,我们说交通

  汽车是改变人类生活的机器,并逐渐开始走进千家万户,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目前,随着“购车热”的兴起,新车大量增加,使本来就已饱和的道路交通更加拥挤。车路矛盾进一步加剧,势必给交通,特别是象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交通带来更大的压力。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民生关注的热点话题。
  昨天的交通
  自行车问题需要重新认识  在每个家庭平均拥有两辆自行车的大城市,重要的是如何将自行车合理有效地与公交为主的理想模式相结合。可以由政府有关部门有规划地在主要干线公交车站建立24小时自行车停车场,并对所有持该线有效公交月票者实行免费存车。同时,自行车和公交车亦理想地分担着自己的角色:一个“负责到家”,另一个“跑长途”。在现实生活中,已有人购买两辆自行车,走上了“两头骑、中间乘”的中国式道路。
  私人小汽车过多的发展和泛滥  随着国内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社会随之而至,已经造成交通堵塞、交通事故、大气污染、大量的能源消耗、中心区坏死等严重的城市“血栓综合症”。轿车使用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环境污染问题 ;拥堵及其派生问题;停车场问题。
  如何理解“轿车化即现代化”、即“现代文明”?  轿车不是电视机或电冰箱,“轿车进人家庭”、实际上是“轿车进入道路网”。“轿车化即现代化”、“ 即现代文明”,只是汽车制造商的宣传手段。在高人口密度的大都市,道路容量很有限。购买轿车是可以的,但用其作为上下班的代步工具是不予鼓励并要付出很高代价的,因为这样做本身会给整个城市带来效率损失。
  今天的交通
  如何解决交通矛盾问题?  一是综合治理,主要是管理问题;二是应该有一个很好的交通政策。如对机动车拥有量的适度控制和对机动车使用的控制等。三是健全交通的管理法制,如果没有政府的管制,一不小心,大城市里就满街都是机动车了。
  规制小轿车会不会影响汽车工业的发展?  这种担心是有一定道理的,会有影响,但不是很大。因为中国城市多、疆域广,按目前城市化与高速公路网的发展速度看,部分城市对轿车的限制绝不会对中国未来机动车(包括轿车、货车)的需求总量有太大影响。
  明天的交通
  出行方式新变革  对于上海的城市公共交通而言,2001年是“付费模式和出行规矩”的大变革之年。一张身份证大小的“绿卡”,正悄悄地改变着“阿拉”上海人的生活:坐公交、叫出租、乘地铁、过轮渡、上轻轨、走高速,潇洒一挥、轻松付费。
  如何理解“行”的现代化?  其实,除了旅游观光,“行”不是目的,而是人们为了到目的地做在起始地不能做的事的手段。因此,在管理和规划我们的城市交通发展时,可达性是比机动性更重要的指标。如果一个城市只是从数量上提高了汽车和道路的拥有量,却没有提高多数市民到达他们目的地的便捷程度,则其以大型立交桥和豪华轿车所表现的交通现代化就只是空有其表。
  确立城市圈交通体系的战略  在道路方面主要是新建快速路、立体交叉桥、自动化交通信号管理系统等以提高路网通行的能力。我国人口密度高的大城市不但应该规划限制轿车的发展,而且需要尽快确立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发展战略,并以坚定明确的政策不失时机地实施公交为主、特别是以轨道(地铁)为主干,以其他路面公共交通如无轨电车、大公共汽车、小公共汽车为辅的体系。减少对汽车的需求,以形成高效率、高密度、清洁的城市空间。

  由此进入网友讨论区




今天,我们说户口

  从计划时代的粮户管理到如今提倡的人口管理,对于中国人来说,这种改善已经让太多人等得两眼欲穿。没有人会忘记,半个世纪来,因为户口,背井离乡的人们生活在那些不被认同的城市里饱尝了怎样的苦楚:谈恋爱时底气要弱一点,找工作时要难一点,买房子时要贵一点,孩子入托入学要麻烦一点,连孩子考学时录取分数都要高一点……
  昨天的户口
  户口比金子还珍贵  户口,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特殊证件。户口在几代人脑子里都留下了抹不去的烙印。在那个短缺的年代,户口意味着生存,能带来食品、衣物,可以出行,缺了它,人们不知道是否还能活下去,在中国社会中,每个人的出生、上学、就业、参军、结婚、迁徙……无不和户口有着直接的联系,户口比金子还珍贵。
  “金子”也不是万能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旧的户籍制度所带来的负效应日益显现。过去的户籍制度在限制人口流动的同时,也限制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并且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差别。除此,户籍制度还滋生了一些腐败现象。
  今天的户口
  “坚冰”开始解冻  2001年12月5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对外界宣布:广东户籍改革启动!此举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刻在南粤大地引起强烈反响。作为计划经济的标志性产物、已实行了40多年的户籍制度,终于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广东,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
  户籍制度的背后是利益差别  城市,特别是像北京、上海这样的超级大城市的户籍吸引力最重要的是它背后的利益,比如就业、补贴、社会保障等,正是这种附着在户口上的利益差别构成了我们国家这种二元户籍结构,并在事实上造成了城乡之间的不平等,户籍变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
  明天的户口
  户籍制度会消失吗?  有专家提出户籍制度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失;有专家提出中国城市现行户籍制度废止一定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国家完全取消对城市和城市居民的补贴,第二是要实现不同区域的均衡发展,所以现有户籍制度暂时不能取消。
  改革的最终方向是淡化户口观念  提高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的措施之一是必须改革户籍管理制的政策和思路,发展的方向不是放宽迁移户籍政策,而是淡化户口的作用,淡化户口的观念,把户口的作用仅仅限制在统计人口的作用上。
  公安部:要给户口减负  作为户籍制度应该只承担两项基本职能。一是证明公民的身份,二是为国家行政管理奠定基础,提供人口数据。被赋予了教育、就业等一系列附加功能的户口给百姓的生活添了麻烦,目前,公安部正在与其它部门进行磋商,希望早一点给户口减负,在改革、完善现行户籍制度的同时,还户口一个本来面目。

  由此进入网友讨论区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